作者:小山丘的旅行(土堆)
8 w, Z- A$ C" Q1 M) w1 C难治性疼痛的合并因素及联用处理
5 F5 |1 M$ }* [' {6 n6 [: J9 S7 a
/ W- V% ^ _" g) x0 k. w% e
9 R Y0 X, q% {0 E* M神经性病理性疼痛
; F* f7 |% {, ~
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有两种:伤害感受性和神经病理性。
& b& W$ `/ p6 B/ K v其中,神经性疼痛在癌症患者中较为常见,且难以治疗。它一般由肿瘤浸润、治疗诱导性神经影响等因素造成,也存在非癌症病理因素影响。
; U# l& @: w* {
传统的阿片类药物仅部分敏感,作用有限。目前也没有公认的最佳用药。通常一线推荐药物:抗癫痫药物与抗抑郁药物。前者常用加巴喷丁、普瑞巴林,后者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、文拉法辛、度洛西汀。多数患者联用其中一类可获得良好疗效。很小一部分患者,可能需要联合两类药物治疗。
- [1 O$ F' p6 _1 m
8 G; `) k7 U1 l9 {1 x2 F9 Y5 ?加巴喷丁/普瑞巴林可作为神经痛的一线推荐药(三叉神经痛除外)。也是最常见的联合用药。相比加巴喷丁,普瑞巴林的药代动力学上有优势。
' t0 v6 [. }$ l$ }/ t$ b, I图示为加巴喷丁用法。第一次用药建议在晚上,慢慢过渡到正常用法,可更多程度减少药物副反应(普瑞巴林同理)。实际加巴喷丁的应用,多数人群仅需要0.3g tid(1天3次)就可以获得好的效果。部分需要增量调整到0.6h tid。考虑普瑞巴林/加巴喷丁对阿片药物的相互作用很少,不需要刻意时间避让。
9 s/ e& `- k1 R4 f! S% B文法拉辛/度洛西汀是新型抗抑郁类药,双递质作用,可直接缓解躯体性疼痛,而不是通过改善心情来间接缓解疼痛。这点区别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西米替林。(抗抑郁类药物需医生指导,有受限。如度洛西汀,虽然对化疗所致疼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,但高血压、血糖不稳、抗凝用药物期间、躁狂倾向的,一般不建议。同时,不能轻易停药,避免戒断)
# `3 l3 M+ u+ m7 r' O9 l/ ]$ N
参考NCCN癌痛指南,多发神经痛的部分药物文法拉辛的剂量近期调整为37.5~225 mg/d,分2-3次给药。度洛西汀的剂量改为30-60 mg/d,普瑞巴林的剂量改为100-600 mg/天,分2~3次给药(旧用法为2次/天)
& Z, O" u- \+ t, y3 O
局部神经性疼痛
7 O1 L8 p, g6 E% `5 b辣椒素乳膏可以用作局部神经性疼痛的附加治疗,起始制剂浓度为0.025%。用药时应当提醒患者该药有燃烧感和痒感的副作用,持续用药后会消退。
0 B4 q7 Z* O! D* n对于带状疱疹后的遗留神经痛,可以使用利多卡因5%药膏。部分神经性疼痛也可以考虑使用。至于局部利多卡因贴片,相对比较昂贵。个别效果良好的患者,建议先进行为期4周的试用。在最初使用的头两天,贴剂可以贴满36小时再撕掉。
6 C ?3 ?7 f* h, u8 N
合并抑郁或失眠的神经性疼痛
# [( S7 b3 h5 E# g
考虑联用抗抑郁药物,如上述所列的阿米替林药物。
( e$ f5 T9 `1 i! Q% j- z5 a- V注意:阿米替林有较多的交感神经反应,常见便秘、口干情况
$ D7 ? K5 P1 U8 ^脑转移/硬膜外脊髓性疼痛
& |' Z5 b' g7 Y( ?3 C
常用皮质类固醇、地塞米松、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辅助治疗。
0 \7 V) ~$ D2 d0 R
用药:
注意:不能过快停药,过快容易加重软组织浸润性疼痛反疼痛
' | Q% K8 I/ j E3 L+ ?抗精神用药
- u( Q9 ]; g3 u0 P6 y: z9 u
奥氮平,虽然没有被批准用于疼痛治疗,也不被认为是止痛剂。但在所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,奥氮平控制疼痛的证据最强。
/ v. j2 z2 R- |& B应用:治疗纤维肌痛、头痛/偏头痛非常有效
机制:可能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缓解疼痛。
用量:起始剂量5-10mg/天,睡前服用
# m0 J; ^) B- S6 e" `% Q
0 J; _9 U$ y* c- l肝功能异常的阿片用药
2 y- T$ E! l1 Q! @药物性肝损伤DILI一般分为:
5 [' K4 g A- k3 J+ W) D+ p% K肝细胞损伤型:谷丙ALT≥2ULN(正常上限)或R≥5(R=ALT/ULN比ALP/ULN );
胆汁淤积型:碱性磷酸酶ALP≥2 ULN 或 R≤2;
混合型:谷丙ALT≥2 ULN和 ALP 均升高,2<R<5。
0 j+ s. F* m) F+ B: \# j
2 @1 t' p9 J3 Y9 ~9 w2 c* e* p7 w药物性肝损时,特别是肝功能不全患者,应该慎用阿片类药。
8 v, u8 O4 M }; G①口服吗啡(不管即释还是缓释)
5 F8 p, k/ P1 y% X0 g) z; L3 m% s
说明:
肝功能不全患者,肝脏代谢能力下降,吗啡总体清除率下降,生物利用度上升,药物蓄积明显,毒性反应增多;
代谢产物的转化慢,首次给药剂量需要增加,整体剂量不容易控制;
可能引起胆道压力升高,甚至胆绞痛。合并胆道疾病的患者应慎重。
3 r# z& n) ?4 G+ A, `* p9 N
& c; `$ l! ], t; s/ ]; L报道:
建议:
# j: c, X) G [; p2 d& a, b②口服羟考酮(泰勒宁/奥施康定)
t+ t# l- S5 \2 n
+ V' Z$ X, _' @. O. X
③可待因
' J6 u0 j( C8 G2 c- p& H 肝功能不全,特别是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,无法转化可待因,禁用。
# R1 @, M$ l4 q/ H l④芬太尼透皮贴剂
$ m: x/ Y' w6 {) I6 Y
& \( d' I; U. `4 g0 n' _+ n) ^
其他
`' _2 Y& b5 A4 T! K" A1 D f; U. t% X r* Y
顽固性疼痛的介入处理
* j& r- d0 m; M
# E [7 A8 u; m
5 S) F7 Q* `5 a1 H4 I! ^8 X" S. A. n
止痛药物(口服或针剂)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疼痛问题。可能有10%的癌痛患者得不到有效的镇痛,包括常规策略无法治疗和受副作用剂量限制的疼痛。
, b+ M4 e5 j& I; W" ?
介入技术的应用,是有效控制并改善顽固性疼痛的常用手段。该技术一般单用或联用常规疗法进行。
' Z1 V$ D! g' T& V9 V神经阻滞PNB
, K. i. Y& _& Y) B4 }. F局部麻醉的外周神经阻滞,是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区域阻滞麻醉技术。
/ B; V m: _7 x: u/ x7 G/ {应用:急性的术后疼痛、口服药物无效、无法耐受药物副反应的癌痛患者。
常用:肋间神经阻滞、椎旁阻滞、胸壁神经阻滞、腹横平面阻滞、臂丛阻滞、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等。
优势:可最有效的缓解急性疼痛,阻滞应激反应,减少药物的使用。可联合神经毁伤、射频消融进一步获取疗效
缺点:阻滞时间一般持续3-6月,而且经常需要与止痛药联合镇痛。
) `5 d+ s& y& E/ n) z
/ O" P9 o! e; a) A& T7 X
案例:左面颊、双颈部牵连整个头部疼痛、酸麻胀。
! e- h# C6 B% A
方案:
2 Y5 z! m: U9 v
细节:
7 l9 H3 _% b* A2 R" V$ Z7 |
速度及操作:
注入麻醉药后的身体部位感觉像触电。
4 R- i6 x$ ~ r1 r
5 W$ @1 f4 H9 `: n: N& {体验:
反馈:
过程不舒服,仅坚持了10次。但疼痛减轻了2个月。
- D3 n3 G9 l$ A! } }
分享:
近期发现疼痛的病因,调整治疗,疼痛改善明显。
& e: a5 y- I/ d b
, x# A9 j9 S# J! V6 c7 F+ A# Y
神经阻断
1 x3 T" N$ M( b0 u用药物、热或低温的方法破坏神经传导通路,也叫毁伤阻滞术。
$ b2 C2 ^; H! v, Q7 I, i常用:内脏神经阻滞、三叉神经节破坏术、腰部交感神经阻滞、上腹下丛阻滞、奇神经节破坏术等。
优势:对于内脏神经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,比如因上腹部或胰腺癌症所造成的内脏疼痛,骨盆疼痛或会阴部疼痛的缓解效果也不错。
缺点:靶向周围神经的神经崩解剂,可能增加神经炎的发生(比疼痛更难治疗)。医生的操作技术可能会影响疼痛的治疗结果和持续时间。
2 E4 _& M2 H+ B1 s8 `" ^: m- z
g- w: e3 G3 G# d9 H3 q
神经调控法
# O3 y) a4 `( A+ H+ S1970年应用,脊髓电刺激植入,神经调控装置
* C( S# ?+ J3 `9 [. V
- L8 C& G: ]/ v: h% y鞘内给药
( I6 ]! n. g( M% C
我们常说的鞘内止痛泵,也叫“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植入术”或“中枢靶控输注系统植入术”。
3 e7 @- ?' ]6 D7 `3 O8 t
原理:通过留置导管或/和药物输注泵/输液港分别置入椎管内和皮下,达到中枢直接给药迅速止痛的目的。相当于把药物直接与脑和脊髓受体相结合的原理。
8 h9 N: Z4 u. h, F优点:
手术创伤小、操作简单,后期可根据疼痛需求自控调节镇痛速度
起效快,往往在5min以内。
常规药物镇痛或脊髓电刺激不能有效镇痛的人群可能有效
直接中枢作用,更少的药物用量,更小的药物毒副反应及合并症发生
8 F! R% b9 F. K+ L
Q/ p9 _, c5 T; k E' X" Y* }口服300mg≈肠胃外100mg≈硬膜外10mg≈鞘内吗啡泵1mg
7 L2 r6 s( N" a缺点:
并发症: 导管打结、分离、闭合、移位及纤维化等,穿刺并发感染,血肿,椎管内出血、神经损伤、导管堵塞、仪器故障等;
硬脊膜被穿刺,使脑脊液渗漏,造成压力降低,易致麻醉后头痛;
尿潴留(几周內缓解,无延迟性膀胱紊乱问题),便秘恶心出汗等轻度反应知网:40例重度疼痛患者,吗啡针VS吗啡泵的恶心呕吐率 50% VS 25%,便秘25% VS 0%,尿潴留5% VS 10%
腰麻只能应用于腰2节段以下,否则可能损伤脊髓。
感神经被阻滞,可能伴有血压下降(注:可用麻黄碱预防)
腔隙与脑室相通,麻醉平面过度上升可能导致延髓中枢麻痹心跳呼吸骤停。
$ I) N* m9 D: c; Z# ~6 q8 F n
7 {6 B" C: x# I输注方式/IDDS系统方式:
3 w: [. S, ^/ z$ b
半埋式,也叫椎管外注:
?0 U* a: g2 @
蛛网膜下隙穿刺后置入导管,再连接个外置的吗啡泵。
% J. Q, W% Q+ b+ l
' H& q; w8 M5 h
# W, e4 w H( A- z8 w5 j! J
植入式,内置全埋:
/ U1 |; [2 ?. ?0 U3 _4 q5 u直接做个体内的吗啡泵。(药盒通常埋于皮下骨结构上)
8 Q' z I8 w2 B4 ?6 N/ u
费用:进口如美敦力鞘内吗啡泵全埋置系统,20万左右。换药费用5-600元/月,半个月到1个月,甚至更久。具体看用量
优点:不依赖外部设备,感染风险小,便捷舒适、管理便捷
缺点:局部创伤相对较大,药物储存量较小,联合用药受限,总费用较高,适于预计生存期≥6月的难治性疼痛患者。
& @5 r% [/ f# o
; L; l/ V- e9 P5 A
术前评估/必要的辅助检查及测试:
: G' n8 s Y$ W
7 T' h- b7 J. y7 D* P8 `3 W术后日常:
7 E9 z, ~5 k. T术后应注意卧床24小时,防止突然运动,防止过度悬吊,不要提拉重物;
避免盆浴,因局部温度>40℃,即可影响泵的转速。
如需放疗,局部遮挡铅板,保护泵不受干扰。
不建议局部进行按摩,防止内置管路移位、滑脱。
与带磁体设备保持距离,避免引起泵的关闭和打开。如冰箱、高压线等。
不能做 MRI核磁共振检查。
定期返回医院加药,一般两次加药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90天。
2 [5 y& M8 F' Z/ H; B. Y! ^
6 x/ [/ M; J; v# D# y不适合人群:
0 Q, D; z4 u) _8 _0 W+ s! b, X. o
综合意见:
3 H2 V- k. X7 J/ C2 f安装吗啡泵,有它的局限性,有它的优势价值对无法通过口服、无法缓解的顽固性疼痛。它是一个可选、有效的选择!
经济上考虑,如果长期口服大剂量,半埋式泵的经济效应也有一定的优势。
可以尝试评估及给药测试,根据疗效及副作用进行选择。
吗啡泵属于姑息疗法,有机会通过治疗改善的,它就不是最佳的选择!
: @. x' a& ?* s; A( P" z7 l
( ]$ r: y) ^) Z) K: `. q) |# o硬脊膜外给药
( @$ l& B! Y X0 ]9 F脊髓从内到外一共有三层被膜,分别是软脊膜(A)、蛛网膜(B)和硬脊膜(C)。从外到内进针,穿刺皮肤层和黄韧带后,第一个间隙是位于黄韧带和硬脊膜之间的硬膜外腔,这个间隙里的麻醉称为硬脊膜外腔麻醉。
" h8 k7 d) O7 V, c3 r$ F
用药量比鞘内给药多5-10倍,起效较慢(15-20分钟)。
对硬脊膜无损伤,不引起麻醉后头痛反应。
硬脊膜外腔不与颅腔相通,注药水平可高达颈椎,不会麻痹延髓生命中枢。
硬膜外麻醉可应用于颈、胸、腰各脊髓节段。
可能麻醉交感神经,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及心肌抑制,引起血压下降。一般不适合感染、凝血障碍或生存期短的患者。
4 X0 P; l- I. a' ~) Q
精彩还将继续,敬请期待......